家住洋县谢村镇海莲村二组的老人张宝明怎么也想不到,身患残疾,无儿无女的他今年虽已73岁,但每天过得衣食无忧,舒心踏实。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他最感谢的是他的侄媳妇王小英。现年54岁的王小英,1988年嫁到海联村,婆家除了公婆二人,还有一个自幼身患重度小儿麻痹、腿脚残疾的三叔,王小英欣然接受,和丈夫共同承担起照顾三位老人的担子。十年后,公公因病去世。为了撑起这个家,王小英支持丈夫外出务工,把家庭的重担扛到自己的肩膀上,她既要洗衣做饭,照料三叔的衣食起居,陪伴年迈的婆婆,还要养育一对儿女,种植3亩多的水稻、乌药和元胡,从事繁重的农活。平日里,老人有个头疼脑热,王小英总是第一时间请医看病、煎药熬汤,忙前忙后。三叔有个爱好,喜欢用竹子编制篾器物件,王小英就专门抽出时间,到集镇或者县城农贸市场购买竹子,来回跑70里路,不辞辛劳运回家,供他编织竹笼、竹篮、竹筐等物件,因三叔手艺精巧,附近的乡亲们和路人纷纷前来购买。张宝明回忆,10多年前,自己闲不住,去鸡舍喂鸡,脚下一个打滑,摔坏了髋骨,卧床两个多月,侄媳妇王小英日夜照料,端吃递喝、倒屎倒尿,把他照顾得无微不至。2016年夏天,张宝明再次不小心摔倒,左胳膊骨折,王小英和丈夫顾不上吃饭,赶紧搭车送他去县城的医院治疗,到了医院门口,王小英帮助丈夫背起三叔一口气上了四楼的骨伤科。9天的住院时间里,夫妻二人轮流为三叔送饭喂饭,擦身换药,还要挤出时间回家插秧种地,但是王小英仍三天两头给三叔变着花样做好吃的,为他补充营养。同病房的人都以为王小英是老人的亲女儿。2013年,张宝明在扶贫政策的帮扶下,被纳入精准扶贫户。2019年,镇村干部在扶贫走访入户过程中,发现张宝明的住屋墙因连日下雨出现裂缝,准备找人修缮,王小英连忙婉言谢绝,并向组织保证,小事情绝不给镇村添麻烦,自己修补。不到三天,就和丈夫把三叔的住房修缮完好。因三叔符合特困供养条件,镇村干部多次入户动员,征求老人意见,请他入住敬老院享受供养,每个月还有500元的生活补助,但王小英再次谢绝,“三叔已享受了党的这么多好政策,减轻了我们很多负担,我们宁愿节衣缩食,也要为他养老送终,况且我们和三叔住在一起也习惯了……”。照顾三叔,王小英三十多年如一日。对待婆婆,王小英也如同亲妈一样,从未和她红过脸、吵过嘴。婆婆年迈体弱,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平日里经常吃药,一年要住几次院,王小英从未叫苦叫累,总是省吃俭用为婆婆看病治疗,尽心尽力照顾陪伴。一对儿女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都争着帮母亲照顾爷爷奶奶,乡邻们也都为王小英孝老敬老赞不绝口。谈起以后的日子,王小英淳朴的脸上露出阳光般的笑容,她说:“老人是家中宝,侍奉老人、孝顺老人本是应该的,党的政策这么好,没有什么困难过不去!”30多年如一日无悔付出,王小英用无私的双手托起了三叔和婆婆的老年生活,用善良和孝心照亮了家里的每一个角落。9月份,王小英被评为“洋县第五届道德模范”。来源:汉中日报
宣传洋县,服务洋县,做一个有态度的新媒体!
投稿 : 1247849349@qq.com 微信客服:18565676124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