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发!北京,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到达!洋县,中国一村一品示范村——洋县草坝村
8月8日,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地理学会的专家学者们抵达洋县,开展“优质地理产品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案例揭牌”活动。
“我代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地理学会、全球变化科学研究数据出版系统世界数据中心向洋县政府、向草坝村村民报告:经过三次同行专家评审,由王永生博士作为首席科学家,由洋县政府、草坝村村民、洋县朱鹮湖果业专业合作社共同参与共建的洋县黑米草坝村案例为优质地理产品生态地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案例第五例,祝贺洋县……”伴随着全球变化科学研究数据出版系统世界数据中心主任暨《全球变化数据学报(中英文)》编辑部主任、中科院地理资源所研究员刘闯的宣布,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为推动、促进“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科学融合,进一步落实国家生态地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三地产品(地理标志、地理特色、地理传统产品)落地保护与知识产权保护,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联合中国地理学会大数据工作委员会、中国科协联合国咨商信息通信技术专业委员会等单位启动“三地产品”生态地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案例网计划。 
据王永生介绍,洋县案例经过同行专家评审,于2021年5月6日获得批准,并于8月在国际服贸会现场授牌,在全国是第五例,在陕西是首例。截至目前,洋县黑米草坝村朱鹮栖息地案例产品——黑米茶、黑米、黑米糊被纳入“中科年货节”地理产品清单,已荣登中科院科技工作者食谱,并被列入北京中科生活商城首席陈列馆。洋县黑米成为深受欢迎的优质地理产品。“今天大家齐聚一堂为案例揭牌,就是要进一步营造浓厚持续创建与保护氛围,让老百姓成为最大的持续受益者。”王永生说。
据悉,洋县朱鹮湖果业专业合作社自2009年成立以来,一直以秉承生态保护和有机产业发展,打造高品质农产品为目标,以朱鹮保护区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依托,按照有机农业生产技术标准,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从籽种、肥药、管理、销售等“六统一”,确保“朱鹮湖”系列农产品的品质,现有黄金梨、黑米、红米、菜籽油、黑米酒、黑米醋、果蔬脆片等13类产品,建成有机梨果基地3800亩,有机水稻、油菜基地6050亩,有机农产品初加工生产线7条,深加工生产线6条,其有机系列产品一经投放就深受市场和消费者的喜爱,草坝村已经成为闻名遐迩的“有机农业第一村”。 陕西省农业农村厅总经济师张旭锋,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陕西师范大学校党委常委、副校长董治宝教授,省委决策咨委农业组组长、省村促会名誉会长郑梦熊,陕西省村社发展促进会秘书长、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城乡一体化委员会副主任刘冰,县委常委、副县长何天华,农业农村局、纸坊街道主要等领导及当地群众150余人参加了当天活动。来源:陕西农村报
宣传洋县,服务洋县,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
投稿 : 1247849349@qq.com 微信客服:18565676124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