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县这个村发钱了!全村四次分红

原创 兴旺  2022-05-31 22:17:07  阅读 70 次 评论 0 条


“好政策润杰地开拓增收路,强干群兴产业喜结幸福菇。”这是记者日前在陕西省洋县磨子桥镇二龙村产业园见到的一副对联。
以菌破题,破茧成蝶。近年来,陕西洋县磨子桥镇二龙村借助良好的气候、生态等资源优势,以食用菌作为主导产业,全力做好“菇”文章,打好生态牌,通过以“菇”带贫,让食用菌产业撑起了山区产业发展的一片天。

小产业大效能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核心,也是直接解决农民收入低下、农民弃农进城、城乡发展失衡问题的关键所在。然而二龙村的产业立地条件差,难题重重。“2009年,新上任的村党支部书记王文治不甘乡亲们受穷,他带着村干部外出考察香菇产业。他引种成功了,成为本村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见到《农业科技报》“助力乡村振兴 聚焦产业发展全媒体百县行”记者一行,二龙村第一书记柳钧逢打开了话匣子。


二龙村党支部书记王文治(右)和村第一书记柳钧逢(左)向记者展示村产业园生产的菌棒


两年后,香菇的收益日趋稳定,王文治便在村组大会上号召村民发展香菇,在他的带领下,村里建起一个又一个香菇大棚,还吸引了河南客商租地发展香菇。

“村支书王文治和村副支书陈金国,将集体产业当做个人产业,将个人技术变成集体的收入,扑下身子,扎进产业园。”柳钧逢告诉记者,2018年,在各帮扶力量、村两委及全村村民的共同不懈努力下,实现整村脱贫出列。

“看得见”变成“摸得着”

“家门口就有活干,收入也有了,既能挣钱又能顾家,大家都愿意干。一说到我们村又要分红,附近村民都羡慕得很。”据二龙村三组村民谢凤琴介绍,在二龙村产业园像她这样的工人还有50多人,全为村上群众,多是无法外出务工的“空巢”老人和留守人员。
“从原材料收购加工到装袋杀菌,再从接种养菌到完全上架,每个环节都需要大量劳动力,每人每月可增收两千元以上。”二龙村党支部书记王文治表示,村两委在洋县纪委监委等帮扶力量支持下,在县农经站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于2018年8月成立“洋县磨子桥镇二龙村股份经济合作社”。
老百姓的收益,是“阅卷”的分数。二龙村村集体与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携手,大力发展食用菌种植产业,以入股分红、产业带动等形式带领村民脱贫致富。2018年至今,累计盈利分红4次,分红金额32万元,个户最高累计分红4000元。
“看得见”的集体资产,变成了村民手中“摸得着”的股份红利。

“把钱花在了刀刃上”

“我们在控制成本方面做得不错,把钱花在了刀刃上。”柳钧逢自豪地说,“一般来说,市场上每个大棚的造价4万,每吨木屑花费500元,每袋袋料香菇4元,每架椴木香菇500元。而我们坚持自己搭棚、自己加工,把控各个环节,大幅降低成本。在搭棚上,我们放弃市面上常用的10元/米的钢管,采用0.4元/米的钢丝绳,仅此一项,我们搭建的一个大棚只花费近两万元。在原材料加工上,我们坚持自己收购、自己加工,木屑花费仅为400元/吨,每袋制作成本仅为3元。在平整土地、香菇架(棚)建设上,基本保证不超过总投资的20%,让资金发挥最大效益。”
柳钧逢认为,“无论什么产业,过不了销售关,势必没有发展前景。”对此,他们一方面积极拓宽市场销售,先后与西安、四川、甘肃等客商签订了销售合同,另一方面积极发展高温菇、中温菇、低温菇,确保了365天能有货供应,成功实现了长期合作。
“我们先后注册了干香菇‘鹤韵’商标,鲜香菇‘春雾山’商标,走品牌化进市场,为每斤香菇销售提高了0.2-0.5元的单价。”王文治表示,今年将发展袋料香菇18万袋,茯苓3000窝,预计全年收入将达到70万元,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速加码。
村上的食用菌产业发展欣欣向荣,幸福的笑容绽放在每个村民的脸上。为这样幸福的村子点赞!

来源:中国农科新闻网


宣传洋县,服务洋县,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

投稿 : 1247849349@qq.com  微信客服:18565676124

本文地址:https://www.yangxianren.com/post/7252.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兴旺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