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原韬雄 刘洪超 李家鼎
“民生保障有力有效”,总结今年民生工作成绩,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论断。
今年以来,群众的获得感切实增加:稳就业促就业政策落地实施,劳动者就业渠道不断拓宽、权益更有保障;常态化帮扶机制日趋完善,针对生活困难群众的兜底措施更有力度;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日益推进,广大老年人享受到的服务更加精细……本版今起推出“这一年,我们获得感满满”系列报道,听大家讲述自己的幸福故事。
今年是老家在陕西省汉中市洋县的张军外出务工的第五个年头。“以前每月最多拿六七千元,现在能过万。新工作还离家近,咋能不高兴?”张军说,“之前都是在工地当小工,现在当上电焊工,白班350元,夜班还能多100元。”
“就业稳不稳,基层最知道。我们组建了一支懂政策精业务的劳动力信息采集员队伍,对农村低收入人群、边缘易致贫人群进行动态监测,通过技能提升、转移就业、就近安置等方式,让群众稳定就业增收。”洋县人社局局长韩静说。 多赚点钱,是张军最大的愿望。“学门手艺工作机会就多了。现在洋县人社局正在组织职业技能培训,我看电焊挺适合你。”张军从外地回了村,村上的帮扶干部徐政马上联系他。“学!学费咋算?”张军问道。“这你别担心,拎包去就行,学费住宿费全免。”徐政回答。
张军乘着大巴来到陕西航空技师学院,从第一天开始,紧张的课程满满当当。“不光白天课程排得满,晚上7点到9点还有加课,先学理论,再实操,之后再巩固理论知识”,张军说,“人家安排得很周到,连笔记本都发到我们手里,咱咋能不好好学呢?”
学习紧张又充实,张军的笔记记满了大半本。他说:“老师比我们还急,把1年的课程压缩到1个多月。他挑精华的讲,咱拣实用的练。我们还建了微信群,有啥不懂的现在也能随时请教老师。”
缓解就业难,洋县从“供给端”和“需求端”齐发力。韩静介绍,在“供给端”,依托实名制监测结果和镇村就业信息员网格体系,充分摸排了解各类劳动力就业意愿;在“需求端”,广泛发布优质岗位信息,及时对接县内外用人单位,收集梳理汇总用工需求,聚焦就近就便,稳定就业岗位。
还没等政府联系岗位,刚毕业的张军就通过就业相关的手机应用软件很快找到了新工作,“这份工作就在汉中市,骑两个小时摩托车就能到,休息时还能抽空回趟家。”
宣传洋县,服务洋县,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
投稿 : 1247849349@qq.com 微信客服:18565676124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