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洋州
作者:扬州
离开学校,即到洋县工作。岁月匆匆,一晃我在陕西的这个县里就呆了16年了,已然从一个青年小伙变成了中年大叔。初来倒也觉得这地方不错,山水美,有朱鹮;人多才,出蔡伦。不管外面的世界有多少纷繁复杂的变化,到这里来总会变成慢节奏。在这个还算富饶的小天地里,自有它的一些规则和生存法则。既制约了它的发展,也保护了它的特色。
洋县这地方,南北融合特色的地方方言和习俗明显。语言中带有明显的关中话腔调和词汇,而生活习惯又与陕南四川相同。洋县有一些非常好的典故和文物古迹,无不彰显这个地方深厚的文化底蕴。辟如,谢孙桥的故事,唐僧与真符县的故事,胸有成竹的故事,大爷山的“邋遢张爷洞”,唐开明寺佛塔,蔡伦墓等。
县城正月十四、十五大规模的社火表演,就很有特色。虽然这也是以前很多地方过年的标准节目。但这些年在县城里组织大规模的社火表演已经不多见了。很可惜,这两年因为疫情,停办了。以后不知道还会不会恢复。西街的艺人一条街。算命,测字,改运,请星,香火旺盛的旧街,半懂不懂的艺人,虔诚求教的信众,编织着百味人生。与洋县人打交道,要先理清楚一个逻辑:是先修庙再请神像,还是先树神像再修庙。一般是前者,他们是后者。
以前常说,“火车一响,黄金万两”。可阳安铁路从城固走到洋县最西边的湑水,忽然往南一拐,跑西乡去了。为啥呢?阳安线当时在洋县“征地难”,没办法,才绕过了洋县平川区域。这也引申出来洋县志上记载的一句话:洋人好讼。洋县人的小聪明,还是让当地人常常津津乐道的。辟如,城固和洋县划界的历史典故,如果换个角度想一下,便明了这种文化氛围自古有之:不遵守规则信条,对规矩的随意破坏。这种理念在后期的岁月中不断地加强、固画,以至于根深蒂固,甚至让他们当成经典引以为傲。
在这个小地方,生活的久了,自然也早就习惯了。享受着它的好,也中着它的毒。三面环山的地形,自己的心灵也慢慢禁锢了,眼界变得小了。在这个地方,由于资源的有限,也见识了社会生活的你掐我算,也见识了工作上的推拉扯皮,也常常能见到一些个“灵性人”说着板爷的光面话,混的很滋润。但这倒是个有一些文化底蕴的千年古县,也有一些个坚守传统手艺的“匠人”,文化传承方面的、器物制作方面的,大约有几百人。也有幸接触过一些性格鲜明的人:有狭义忠肝的,有古道热肠的,有豁达睿智的,有坚韧不拔的。虽然,这样的人不太多,但,这才是这个县的魂。
宣传洋县,服务洋县,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
投稿 : 1247849349@qq.com 微信客服:18565676124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