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酒坊,就能看见排列整齐的大缸。缸口盖着厚实的草编缸盖,揭开缸盖,只见糯米已经在酒曲和温度的影响下,发生了质的变化。缸中的竹编过滤器里,是清纯透明的黄酒,散发着阵阵酒香。
“谢村黄酒不加色素,不加香料,不加糖,不加防腐剂,是天然的绿色食品。”作为洋县谢村陈全林黄酒坊的第十代传承人,陈冲自豪地说。
进入腊月门,年味浓起来。然而在美丽的朱鹮之乡洋县,有着这么一群人,一到腊月却更加忙碌,酿黄酒、挂挂面、晒粉条、做枣糕馍……一片忙碌景象。
01

挂面晒出好生活

1月1日清晨,五郎庙社区十组的80后小伙子张涛一家就开始忙着制作手工挂面了。
“怎么,元旦都不过了,今天就忙活开了?”门前过往的乡亲不时打趣招呼张涛。
“这是四川的老顾客订购的年货,不能怠慢,必须得赶出来,及时给他发过去。”张涛说。
不止张涛一家忙碌着,在五郎庙社区的街道两旁、农户院落,一架架细长的手工挂面排列得整齐有序,村民们收面、裁面、捆扎、装箱忙个不停。
02

粉条变致富“金丝”

在洋县槐树关镇周湾村洋县农惠种养专业合作社的晒场上,褐色的红薯粉条晾晒在暖阳下,工人打粉面、搓坯子、捞粉条、晾粉条、包装入箱各司其职。
“家里种的红薯,卖给了合作社,我也在合作社干活,一年能收入1万多元,还不耽误照顾家里。合作社既帮助我们解决了农产品销售难题,又带着我们致富。”在合作社的晒场上,农户杨丑女一边晒粉条,一边说。
槐树关镇地处洋县东部丘陵地区,适宜红薯生长,群众有着制作手工红薯粉条的传统。据了解,洋县农惠种养专业合作社仅红薯深加工一项,每年实现收入30万元,为当地村民增加务工收入10万多元。
03

枣糕馍蒸蒸日上

在洋县鹮乡之礼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数名工人熟练地揉面、戳条、称重、塑形、点红点、镶枣,忙的不亦乐乎。
目前,洋县鹮乡之礼食品有限公司建有标准化食品生产车间1300平米,10万级净化车间100平米,日产枣糕馍3万个,公司可吸纳劳动力50人,产品远销山东、山西等地。
来源:群众新闻网(秦骥 李刚)
宣传洋县,服务洋县,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
投稿 : yyxx916@qq.com 微信客服:yxfz916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洋县分子
发表评论